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呼吁— 破解行业“内卷”困局 守护建筑匠心与未来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对比十年前56.1%的城镇化率,我国建筑业在快速城镇化期间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在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建筑业面临的市场过度竞争、利润持续走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上游产业与关联市场中存在的资源配置失衡、市场机制扭曲等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建筑业转型升级进程。

为此,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呼吁全行业转变发展理念,弘扬匠心精神,正视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困境,包括低价中标、违法分包、垫资施工等顽疾;全行业亟需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突破发展瓶颈,走出一条契合行业发展规律、企业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坚持公平竞争,反对低价竞标、围标串标

“最低价中标”机制仍广泛存在于各类工程项目。许多建筑企业反映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项目出现低于成本价20%甚至30%以上的极端报价。这类行为往往伴随围标、串标等违规操作,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挤压企业合理利润,阻碍技术研发与人才投入,导致行业竞争格局陷入“低价低质-低利润-低创新”的恶性循环。

协会呼吁全行业共同推动建立更加科学、综合的评价机制,逐步摒弃“唯价格论”,真正落实优质优价。建筑企业应自觉抵制非理性低价竞争,强化行业自律,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以技术创新、工程品质、企业信用和绿色建造为核心的价值创造。鼓励广泛采用电子招投标、大数据智慧监管等手段,对异常低价中标项目加强跟踪监测,并探索建立价格与诚信挂钩的联动机制。

二、坚持守法经营,反对转包挂靠、违法分包

转包、挂靠(资质出借)及违法分包行为不仅显著推高工程质量与安全风险,而且严重破坏建筑市场公平竞争。数据显示,在近年专项治理中,此类案件占比超过25%,且违规方式日趋隐蔽。易造成项目管理链条断裂、责任主体虚化,引发安全事故,同时也损害守法企业利益,扭曲行业准入机制。

协会呼吁建筑企业加强自身约束,坚决杜绝资质出借行为,不断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逐步构建以自营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特色为优势的市场竞争力。推荐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全面落实关键岗位人员现场履职管理,杜绝“人证分离”。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公约,建立黑名单制度与联合惩戒机制。

三、坚持诚信履约,反对垫资施工、拖欠款项

调查显示,建筑企业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已突破400天,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80%,普遍面临流动资金紧张与融资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款项回收难导致“工抵房”现象激增,企业在房屋购入与再次销售环节承受额外税负。2023年以来全国超万家建筑企业注销,同比大幅增长,其背后多数与工程款拖欠、资金链断裂直接相关。

协会呼吁建筑企业增强风险意识,优选信用良好的业主与项目,强化合同全周期管理,在合同中明确支付节点与违约责任,及时主张合法权益。强化工程款支付担保、施工过程结算的刚性执行,规范“工抵房”管理,拓宽付款渠道,遏制债务链蔓延。企业应逐步减少对垫资施工的路径依赖,增强法律维权能力,善用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渠道解决欠款问题。

四、坚持质量为本,反对偷工减料、抢工赶期

在低价中标和压缩工期等压力下,部分项目为追求利润和进度,采取偷工减料、简化工艺、省略必要检测与养护等手段,严重违背施工客观规律,损害工程耐久性与安全性,导致“楼歪歪”“路脆脆”等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企业信誉和行业形象。

协会呼吁建筑企业坚守“质量生命线”,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完善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对隐蔽工程和关键工序的控制。杜绝盲目赶工、降低标准行为,科学合理确定工期与造价。行业协会可对优质工程进行正向激励,并通过公开曝光、信用评价等方式惩戒质量违规行为,建立优质优价、劣质受罚的市场机制,使企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自觉。

五、坚持以人为本,反对忽视培训、违章作业

建筑业长期面临产业工人青黄不接、整体技能素质偏低的严峻挑战。调查显示,行业内50岁以上一线工人占比超过45%,而35岁以下青年工人不足15%,招工难、老龄化、技能弱等问题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工人技能提升缺乏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同,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队伍结构与能力之间的失衡。很多建筑企业重使用、轻培训,大量雇用未经系统培训的临时工,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安全,也阻碍行业工业化、数字化转型。

协会呼吁建筑企业真正将人才作为核心资产,加大安全与技能培训投入,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培养体系,并通过完善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增强职业技能的社会认可,激发工人主动提升的内在动力。同时,应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改善作业条件与生活保障,增强工人的归属感与职业认同。行业协会要推进企业、院校协同,加快构建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与社会地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储备坚实人力资本。

六、坚持政企协同,破除制度壁垒,共促转型升级

建筑业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仍面临政策执行不到位、标准体系不衔接、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多等障碍。新型建造方式所需的计价规则、招投标政策及验收标准尚不完善,针对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激励政策仍缺乏实效,导致企业创新投入周期长、风险高,最终即便获得创新成果,也因成本高,很难获得相应回报,也难以在现行工程造价体系中充分体现。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影响了转型升级的整体进程。

协会呼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加快制定高水平团体标准,推广优秀实践案例,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筑企业应坚定转型决心,加强科技与人才投入,加快对接国际标准,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现代化组织模式,构建涵盖EPCBIM、装配式及智能建造的先进技术体系与应用生态,全面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鼓励全行业共同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推进管理变革与业务模式创新,强化创新投入的体制机制保障,协同推动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持续优化。

破解建筑业“内卷”非一日之功,需要企业、协会与各方持续共同努力,从制度、技术、管理、人才多维度系统推进。在行业承压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摒弃短视思维和行为,回归质量根本、重塑工匠精神,共同构建创新驱动、质量优先、匠心引领的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携手创造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 (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03版:设计

第A04版:专版

第A05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06A07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08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09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0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1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2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3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4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5版:2025ENR/建筑时报

第A16版:2025ENR/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