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将实现国际互认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魏冠宇)记者从27日在京举行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与世界两大工程教育国际组织——国际工程联盟、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分别签署文件,标志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开启国际合作与互认新进程。

  当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主要包括本科层次的《华盛顿协议》及以下学位层次协议。会上中国科协、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启动建立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填补全球工程人才认证体系关键空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成果。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签署联合共识,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推动双方在标准、课程、师资评价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表示,相关合作将为引导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面向未来挑战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技术快速迭代、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培养具有更强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国际互认标准框架支持。

  各国研究生教育在生源、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多样性。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任徐维清介绍,相关合作将充分尊重包容多元差异,使不同背景的高质量人才获得公正评价和国际认可。

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举行

9月27日,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京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致辞。

怀进鹏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程科技创新与工程教育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投入,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且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生超过900万人,探索出一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路径,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向世界分享了中国工程教育的理念、实践和方法。

怀进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工程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各领域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特别是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正不断迭代进化,工程教育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以发展的方式,研究思考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工程教育交流合作,协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能,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参考。怀进鹏就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国际工程教育新生态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携手共创卓越引领的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二是携手探索智能时代的国际工程教育变革新路径;三是携手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网络。

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中国倡议的此项工作将在本科《华盛顿协议》等基础上,弥补全球高层次工程人才国际互认体系关键空白,构建全球统一的硕士、博士培养质量基准,为应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支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分别与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签约,将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开展密切合作。

本届会议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冯身洪、国际工程联盟主席伊丽莎白·泰勒、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主席何塞·卡洛斯·夸德拉多,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等各界嘉宾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