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在上海开幕。为期四天的大会以“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聚焦设计驱动城市创新与产业升级。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板块通过专题论坛、展览展示、青年力量等多维度活动,系统呈现了上海在城市更新、技术协同与人才培育方面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
青年设计力量崛起:“U35”计划点亮建筑未来
青年是设计创新的生力军。本届大会首次推出的“U35”青年设计人才计划,聚焦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数字设计、服务设计及创意管理六大领域,旨在发掘35岁以下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设计师。
在首批35人入选名单中,建筑行业代表表现亮眼: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徐烨、主任建筑师丁纯,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张汝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监季俊、创意结构设计部总监顾乐明,以及意大利博埃里建筑事务所合伙人胥一波等6位青年才俊成功入围。他们深耕绿色建筑、无障碍设计、适老化改造、城市更新等领域,参与了浦江两岸景观优化、世博文化公园、上海温室花园等地标性项目,展现出青年建筑师在文脉传承、技术集成与社会担当方面的卓越能力。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葛东波指出,青年设计师正成为推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力量。他们以“生态设计”为核心理念,将创意融入城市更新、老字号焕新、历史街区活化等实践,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
城市更新实践样本:呈现“焕新·赋能·共生”多维路径
作为大会建筑设计板块的策展主体,华建集团在主场展览中打造的“焕新·赋能·共生”城市更新专题展,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展览以《城市更新·上海样本》为蓝本,通过“标志上海”“历史城区”“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工业遗产”“社区更新”六大板块,系统梳理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多元路径与典型实践。
在“标志上海”板块,世界会客厅、苏州河滨水空间、世博文化公园等项目展现了通过规划统筹与功能重塑,打造城市封面的系统性策略;“历史城区”板块以张园、露香园住宅街区为例,诠释了“修旧如旧”与业态创新相结合的风貌保护模式;“公共空间”板块聚焦曹杨百禧公园、徐家汇体育公园等案例,呈现工业锈带向生态、文化、休闲复合空间的转型;而“工业遗产”板块以上生·新所、上海二钢为代表,展示了旧厂房通过空间重构与产业导入焕发新生的路径。
展览设计以绿色为主色调,呼应生态更新理念,并首次展出艺术装置《光衍·数智枝穹》,以数字代码模拟自然生长逻辑,构建“人与数字生态对话”的互动场景。华建集团表示,展览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行业对话的“思想场”,旨在通过案例解析推动技术共识与模式创新。
更新机制协同创新:联盟与白皮书共筑系统性支撑
作为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建筑设计领域专题论坛,在9月26日举办的“设计无界·更新共生——城市更新创新论坛”上,两项重磅成果的发布标志着上海城市更新工作从项目实践迈向系统化、机制化构建的新阶段。
论坛上,上海城市更新技术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华建集团、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建科集团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汇聚开发、策划、设计、施工、市政、交通等全产业链机构,旨在构建开放协作、资源聚合的技术平台。联盟将重点攻克城市更新中的规范瓶颈、审批流程优化、关键技术清单标准化等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全维度技术支撑。
同期发布的 《上海城市更新技术白皮书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路径与实施框架。《纲要》基于“全要素统筹、全流程贯通、全专业集成”的技术矩阵,提出以“城市体检+城市更新”为核心模式,覆盖从诊断评估、文脉传承到绿色智慧更新的关键技术环节。未来,《纲要》将通过十大典型场景的实践应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这两大举措共同为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从组织协同到技术标准的系统性支撑。
随着技术联盟的落地与白皮书的深化,上海有望为全球超大城市更新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而青年建筑师的成长则将为此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