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发布

  中新社济南5月10日电 (王采怡) “202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于10日在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上对外发布。

  “202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分别为:学界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体性建设回应古今中西之争;中希联合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古典学成为文明互鉴新桥梁;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召开,儒学现代转型打开新格局;学界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汉语康德学的跨文化优势未来可期;理解历史中国的根本特质,“大一统观”再度引领古代史研究热潮;党史领域材料与视野大幅拓展,“新革命史”研究更趋丰富深入;丁玲、柳青佚作重现文坛,左翼文学传统呈现全新学术图景;“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蔚然兴起,人类共同的历史叙事有待重构;古典神魔小说IP持续火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现惊人活力;《唐五代诗全编》再现唐诗生态,古典文献整理的未来引发深思。

  “由于人文学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广泛且专业,此次评选对热点的概括性和准确度有极高要求。”《文史哲》杂志副主编李扬眉表示,在评选前期,编辑部邀请100余位专家学者对2024年文化、历史、哲学及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热点现象进行观察并提供初稿,而后经过多轮筛选与深入讨论,最终确定10个核心条目。

  谈及今年评选的特点,李扬眉表示,“当前人文学术热点的观察与撰写难度持续攀升,热点的观察和提炼已细化至‘中国古代史’这样的二级学科层级,这无疑对评选团队的洞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红”、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出圈”等文化现象也备受关注,成为热点之一。

  对此,李扬眉表示,人文学科研究具有深度与延续性,以“出圈”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透视其背后的思想学术变化,更便于公众理解。“评选工作并非局限于学界内部,更希望提炼出值得关注的问题,搭建起学界与民间文史哲爱好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助力公众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学术、文化和思想状况。”


  导语
  近年来,国内人文学术研究日益繁荣,并正在发生深刻变迁。为及时总结人文学术领域的新现象、新进展、新趋势,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提升公众对人文学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联袂开展202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活动。这也是我们第十次进行此一评选。在“《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十三:抗日战争与中国学术文化之转向”召开的同时,我们将最终评出的202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公布如下:
  
  学界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体性建设回应古今中西之争
  2024年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正式出版,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政治底色和理论基础。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学界针对如何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立场,锻造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展开深入讨论。学者尤其指出,“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确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发扬文化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百余年来,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道路上,文化主体性是被不断触及和追问的核心问题。不同时期的“古今中西之争”,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经历了现代化变局的多重考验,也标志着新时代中国人文学术大转型的方向底定。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前提,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代表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24年12月
  任仲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日报》2024年2月6日
  项久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
  肖伟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李文堂:《“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
  
  中希联合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古典学成为文明互鉴新桥梁
  2024年11月,中国与希腊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希望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古典学”的建设及其在文明互鉴中的桥梁意义,由此再度引发关注。狭义的“古典学”原本特指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中心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学界认识到,中国传统学术有着形态完备、高度成熟的学术体系,尤其是其中的义理分析和文献考证传统,与西方古典学的核心语文学和解经学具有可通约性。在古典学的场域中,中国传统学术不应缺席。学者呼吁,应在充分理解和吸收西方古典学成就的基础上,发掘和提炼中国传统学术的丰富内涵和优良品质,以建构中国古典学知识体系。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召开,为中国古典学重建提供了时代契机,也预示着崭新意义上世界古典学的诞生。
  代表文献:
  董波:《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光明日报》2024年11月6日
  “本刊特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古典学》,《历史评论》2024年第6期
  景海峰:《探寻中国古典学建构的第三种路向》,《人文杂志》2024年第7期
  谢乃和:《中国古典学的学理逻辑与构建路径》,《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1期
  王中江:《中国古典学的场域和特性》,《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2期
  
  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召开,儒学现代转型打开新格局
  2024年10月19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近110个国家和地区的730余位代表聚焦“儒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主题,共同商讨儒学的未来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要传承弘扬儒学及一切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主题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次大会是对近五年来全球儒学研究队伍和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近五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话语权的一次评估,不仅展现了国际儒学研究的蓬勃气象,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探讨了儒学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实现创新发展。学者倡导以“九科治儒”的多元视角,将儒学置于现代知识体系和社会科学框架下加以解读和更新,为儒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次大会的召开,显示出儒学思想资源将承担起更重要的文化使命,儒学现代转型的新格局已然打开。
  代表文献:
  李卓尔:《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开幕》,《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0日
  王学典:《儒学研究已形成“九科治儒”的繁荣局面——探索儒学社会科学化的新路径》,《北京日报》2024年11月25日
  陈来等:《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之回顾与前瞻(笔谈)》,《孔子研究》2024年第1期
  牛喜平:《现代性观念重建的儒学参照》,《深圳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
  朱鑫钰:《走向社会科学化:21世纪儒学研究趋势分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学界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汉语康德学的跨文化优势未来可期
  2024年是康德诞辰300周年,国际学界纷纷举办纪念性学术会议,缅怀这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共同探寻康德哲学的时代意义。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我们时代的康德”国际学术会议,展示出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康德哲学依然有益于重新理解我们自身,重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重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百余年来,康德哲学的译介与研究,一直是中国人文学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表征。新世纪以来,“三大批判”精译本和《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等相继问世,康德文本已整体入驻汉语哲学资源库,并在与中国传统学术进行比较、融汇的过程中,持续催动中国学界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人的自律等问题的关注和研讨。以此为基础,中国学界或能进一步发挥跨文化的视角优势,在康德哲学的诠释上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贡献。
  代表文献:
  张志伟等:《“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组稿》,《哲学动态》2024年第10期
  邓晓芒等:《“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特稿》,《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11期
  张若朴:《“德儒”:20世纪上半叶中国对康德美学思想的接受进路》,《文艺研究》2024年第10期
  李秋零、李秀伟:《走进康德,重新理解“人是什么”——访李秋零教授》,《哲学动态》2024年第12期
  陈建华:《论境界:〈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
  
  理解历史中国的根本特质,“大一统观”再度引领古代史研究热潮
  近年来,“大一统”观念再度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研究热点。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办“中国‘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就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价值等话题展开讨论。“大一统”与王朝统治正当性、民族历史记忆、农牧地缘结构、现代中国转型等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中的主要命题。
  “大一统”这一深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理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保持凝聚力和延续性的关键,其解释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重新激活。通过跨断代、多角度的研究,学者不仅再次确认了“大一统”观念与中国本土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间的密切关联,并进一步认识到“大一统观”作为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理念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反向塑造了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走向。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一,“大一统”观念已然成为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关键词。
  代表文献:
  晁福林:《“大一统”学说的构建与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观念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杨念群:《“大一统”观的演化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李大龙:《“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
  刘壮壮:《中国古代农牧政权地缘结构转换与“大一统”国家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
  王祁:《商周天下观念与“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1期
 六
  党史领域材料与视野大幅拓展,“新革命史”研究更趋丰富深入
  自2022年“中共党史党建”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以来,党史与革命史研究同时面临着契机与挑战。在“新革命史”的号召下,具有悠久传统的革命史和中共党史领域出现了明显的研究范式转型,关于“中国革命”的研究被严格置于学术的或科学的规范内。以往较为单调的研究路径,在研究对象、视角选择、材料运用和叙事方法上都显现出显著的更新与拓展,呈现出多元化、多面相、跨学科的鲜活态势。
  2024年度涌现的革命史研究成果,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通过深耕细作、深入肌理的材料和文本解读,更细腻而具象地观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问题。这些成果或通过开掘包括时人日记在内的多种新史料,去解析通常被认为是宏远的、系统的乃至坚固的观念、组织等;或通过对基本史料的重新梳理,刷新长期存在的若干认知偏差。“新革命史”研究在深度、广度及前沿性上呈现出的诸多有益探索,能否促成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核心问题的创新性诠解,值得期待。
  代表文献:
  黄道炫:《铁水流: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1937―1945》,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桑兵:《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中华书局,2024年10月
  马娇娇:《“新世界”:抗战初期“晋察冀”的叙事生产与地方言说(1937-1938)》,《文史哲》2024年第1期
  李金铮:《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简体字——以一份手写油印本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抗日战争研究》2024年第1期
  温海波:《旧学新知:中国共产党对乡土杂字的利用改造》,《近代史研究》2024年第6期
  
  丁玲、柳青佚作重现文坛,左翼文学传统呈现全新学术图景
  2024年,柳青《在旷野里》与丁玲《杜秀兰》在尘封约七十年后陆续刊出,引发文学界的纪念和讨论。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50年代是文学生产机制与创作主体经历深刻变革的特殊时期。农村合作化运动与“上山下乡”等社会实践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资源。这两部长期未刊的小说佚作,以独特的审美形态与叙事策略,在文学史叙述中形成了值得深入挖掘的“断层”。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又值丁玲、巴金诞辰120周年及王瑶诞辰110周年,老一辈红色文艺工作者的生平创作活动和左翼文学传统再度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自觉地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边界,融通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领域,通过文学与现实的复杂互动展现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魅力,形成了具有跨学科、纵深感、全局化等多维特征的全新学术图景。
  代表文献:
  柳青:《在旷野里》,《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
  丁玲:《杜秀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
  李跃力:《集体记忆与历史重述——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李怡:《再论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南方文坛》2024年第6期
  陈平原、袁一丹编著:《王瑶画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5月
 八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蔚然兴起,人类共同的历史叙事有待重构
  随着国人对外部世界兴趣的持续增长,以及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资料获取的便捷,运用多语言材料的中国全球史研究在倡导多年之后,开始逐渐发力。2024年,中国学界接连出版了一批以中国的事件、史料或视角为出发点,具有全球史眼光的专著和研究,其数量或为近年之最。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材料掌握和史学眼光上的进步,完善了全球史叙事体系中中国学术话语的薄弱环节。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标志着将中国置于全球脉络之中的历史分析,已经成为中国史研究中的重要路径。正如学者所言,全球史研究的意义是提倡复线的文明发展观,拒绝以往和当下各种“中心论”,建构人类共同的历史叙事。在“逆全球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处理文明整体性、共同性与文化多样性、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人类共同历史叙事的全球文明史,将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挑战。
  代表文献: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
  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马晓林:《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5月
  高晞:《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中华书局,2024年8月
  吴晓群:《全球文明史书写与共同的历史叙事》,《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
  
  古典神魔小说IP持续火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现惊人活力
  随着近年来《封神》《哪吒》等系列电影的热映,以及2024年国内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面世,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元素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与叙事手法,重新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艺术魅力。中国式“超级英雄”形象,在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古典神魔小说元素之所以引起全球受众的广泛共鸣,除了得益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复兴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成熟的工业化运作机制之外,也缘于其作为经过千百年筛选和打磨的经典形象,拥有强大而灵活的适应能力,具备跨越时代、地域和文化的传播特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神话”作品,不仅确立了有异于西方的英雄叙事模式,更通过创造性诠释,深度传达出当下中国的文化生态与大众心态。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有更多的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于一身的文化样态,登上世界舞台。
  代表文献:
  邓卜冉等:《特稿·〈黑神话:悟空〉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6期
  李闯:《文化唯物主义视角下文化、技术与产业的共生演进——以〈黑神话:悟空〉为案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
  刘汉波:《〈黑神话:悟空〉的“后西游叙事”、遍历空间实践与跨文化传播》,《云南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
  徐敬宏、袁宇航:《数字游戏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黑神话:悟空〉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2期
  孙晶茹:《英雄归来:21世纪中国新神话的主体之思》,《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唐五代诗全编》再现唐诗生态,古典文献整理的未来引发深思
  2024年,由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独力纂校的《唐五代诗全编》全50册,历时40余年始告完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1627卷、1887万字的巨著,是对唐五代时期诗歌的穷尽性、集成性辑录与校勘,不仅全面超越和取代了清编《全唐诗》,为唐诗研读提供了新的定本,呈现出“活化”的唐诗生态,更展示了文献整理作为人文研究根基的永恒价值。
  与此恰相对照,近年来,古籍整理领域正在经历从传统手工到智能化、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到语义分析、文本对勘,以“识典古籍”等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和数据库,在前所未有地提升古籍整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依赖症”等隐性缺陷。目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人文学术研究,似乎是无法抵挡的现代潮流,但就古籍整理等基础研究而言,专业学者的学术见识和洞察力仍无法替代,而焚膏继晷、苦心孤诣的治学精神更值得传承。
  代表文献:
  陈尚君纂校:《唐五代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8月
  李浩:《继往哲,开来学——写在陈尚君纂校〈唐五代诗全编〉出版之际》,《中华读书报 》2024年8月21日
  徐俊:《〈唐五代诗全编〉:“讨原”与“溯流”兼具并重的理念与实践》,“澎湃新闻”网,2024年12月7日
  李斌等:《古籍数据库的四个层次——国内外建设现状与应用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王储等:《数字化到数智化:生成式AI赋能古籍数字出版融合创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4年第11期


2023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24-04-20

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23-05-07

2021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22-05-07

2019-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21-04-25

2018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19-05-04

2017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18-04-21

2016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17-04-15

2015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16-04-13

201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