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昨日在澳门与工商界人士座谈交流。夏宝龙主任提出「4点希望」,希望港澳工商界和企业家挺起胸膛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当受到制裁打压时,大家应团结起来,展现出应有的风骨和气节。」「4点希望」发出了强烈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指向意义。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经形势下,企业家只有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定与祖国站在一起,才能经受住风雨洗礼,赢得发展、赢得未来。那些主动向霸权献「投名状」的人,不会有好下场,也必为中国人民所不齿。
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亲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活动并视察澳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擘画「一国两制」事业发展蓝图,为港澳发展领航指向。学习贯彻好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各界认清形势、保持定力、坚决斗争,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变局中开创港澳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夏宝龙主任高度肯定港澳工商界和企业家素有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光荣传统,每逢重要关头都挺身而出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不惧怕殖民主义者,不惧怕美西方打压,勇敢地进行斗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港澳工商界和企业家在港澳经济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书写了一个个商业传奇,始终紧随中国经济发展洪流奔涌向前。与国家风雨同舟,克服重重困难,在围堵中突围,在承压中超越,用行动展现了什么是「站着抗争」。
这样的高度评价,既是回顾过去,也是对未来寄予的期望。正如夏宝龙主任在「4点希望」中所指出,希望工商界和企业家:发扬斗争精神,团结一致爱国护港、爱国护澳;坚定发展信心,扎根港澳继续做大做强;发挥自身优势,突出重围扩大开放、拥抱世界;面向海外讲好港澳故事,旗帜鲜明唱响港澳、唱响中国。
这「4点希望」绝非泛泛而论,具有高度的指向性,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央的要求。简而言之,其核心即在于:斗争、信心、优势、作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经环境下,港澳工商界越是落实好这「4点希望」,也就越有助于克服挑战,在变化中找寻先机、在动荡中保持定力、在考验中坚定立场,实现自身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或许有人会认为,工商界和企业家都是「以赚钱为目的」,无需讲究立场。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环顾历史、纵观中西,但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将自身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相反,有的企业或许能凭商业手腕兴旺数十载,但如果失去了方向、缺乏应有的国家民族担当,或在关键时刻投向了敌人,「富不过三代」、商业王国一夕之间倒塌也绝非个例。
当前,世界仍然处于动荡当中,霸权霸凌不断破坏着全球经贸发展。面对霸权行径,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下跪」求饶不会有前途
一种就是软骨头,「下跪」求饶。主动献上「投名状」的有之,鼓吹「商人纯逐利」而不顾国家利益的有之,这样的人必为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所不齿。例如,当霸权觊觎巴拿马运河港口、意图通过扼住国际航运「咽喉」以破坏中国发展之际,有的企业想的不是去坚定维护国家重大利益,而是主动配合将战略资产拱手相让。其所作所为,无异于资敌、助敌,早已引起舆论的强烈批评。
另一种是硬骨头,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展现出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宁可戴着电子脚镣也绝不屈服的有之,拿起法律武器奋起反击的有之,这样的人是英雄,为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所敬仰。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庄世平先生不惧港英当局施压,毅然升起全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抗美援朝时期,霍英东先生组织船队突破美西方的封锁,向祖国运送大量急需紧缺的战略物资。
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祖国。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对霸权主义本性,绝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哪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依托于祖国,没有祖国的强大,哪来企业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坚强后盾,就没有企业的根。港澳工商界和企业家作为推动港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立场上要特别清醒、行动上要特别自觉,在风雨洗礼中淬火成钢。
工商界和企业家和香港其他界别人士一样,都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夏宝龙主任所指出,当国家利益受损时,大家应挺起胸膛坚守国家利益底线,自觉将自身事业与港澳繁荣、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那些在关键时刻要展现应有的担当,经受不住考验投向错误一方,注定不会有未来。
2025年3月4日深夜,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出售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最为关键。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在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安全棋盘上投下的一颗震撼弹,其影响广泛且深远,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国家关键战略资源的掌控和保护。
一、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港口争夺战的战略意义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海运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根据巴拿马运河管理局2024年数据,每年通过货物量达5.2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的6%。其两端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易主,本质上是地缘控制权的转移。美国贝莱德财团通过收购,实际掌握了运河运输的「阀门」,这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从军事角度看,美国海军借此提升了在拉美地区的军事投射能力。依据美国国防部报告,2023年美海军在加勒比海演习频次已同比增加37%。这使得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威慑力大幅增强,能够更方便地对周边国家施加军事压力,巩固其在西半球的军事优势地位。
在经济影响力方面,美国通过港口定价权间接影响拉美国家经济。以2022年为例,厄瓜多尔香蕉出口因运河拥堵成本上涨15%,这一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可利用对港口的控制,随意调整相关费用和运输规则,使拉美国家在经济上对其产生更大依赖,进而操控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运河控制权的变更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与拉美贸易额突破7000亿美元,运河控制权的改变削弱了中国对拉美经济走廊的影响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因美国对运河港口的掌控而面临更多阻碍,增加了贸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回顾历史,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通过控制运河试图维持殖民霸权,最终因美苏介入失败。此次港口出售交易显示,在21世纪,资本并购已成为地缘博弈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更加隐蔽,却能达到与传统地缘政治手段相同甚至更深远的影响,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和战略目的,值得各国高度警惕。
二、冲击全球经济安全体系:垄断阴影下的供应链脆弱性
贝莱德财团收购港口资产后,其控制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4亿TEU(20呎标准集装箱),占全球10.4%,与马士基(12.1%)、中远海运(9.8%)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这一数据来源于Alphaliner在2025年的统计。这种高度集中的港口控制权给全球经济安全体系带来三重风险。
成本传导压力日益增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全球海运成本已占商品最终价格的18.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模型测算表明,若港口费用提升10%,将导致全球通胀率上升0.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球消费者将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大幅提高,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剧。 2021年长赐号搁浅导致苏伊士运河停运6天,全球贸易损失高达每日100亿美元。若港口运营方出于政治目的或其他原因人为制造拥堵,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更严重的危机。许多国家的生产企业可能因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而停产,零售企业的商品供应也会出现短缺,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数字控制权争夺愈发激烈。贝莱德同步收购港口物联网系统,掌握全球23%的船舶实时数据,这一数据来自Clarksons Research。船舶实时数据对于航运业至关重要,掌握这些数据就可能形成数据霸权。贝莱德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一步巩固其在港口运营市场的垄断地位,限制其他航运企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将数据用于政治目的,威胁全球经济安全。
三、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多维度的战略挤压
对中国而言,此次重大港口出售事件带来的经济安全威胁是多维度且极为严峻的。
在贸易通道方面,中国商船占巴拿马运河货运量的21%(2024年数据)。若通行费上涨20%,按2023年中国对拉美出口额2350亿美元计算,将导致年增成本47亿美元。中国船东协会测算显示,若选择替代航线绕道好望角,将使上海至纽约航程增加8000公里,燃油成本上升35%。这无疑将极大地增加中国企业的贸易成本,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严重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出口企业的生存发展。
能源安全层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72%的进口石油经印度洋─马六甲─南海航线运输,其中18%需通过巴拿马运河。若运河受阻,按照国际能源署(IEA)标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仅能支撑90天,远低于美国的150天。此外,彭博社数据显示,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通过运河的日均数量从2020年的2.3艘增至2024年的5.1艘,能源运输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度不断增加,脆弱性也随之加剧。一旦运河运输出现问题,中国的能源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威胁到国内工业生产、民生保障等各个领域。
从「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来看,商务部数据表明中资在拉美港口投资超240亿美元,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失控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摩根士丹利预测,秘鲁钱凯港(中资控股)的货物中转量可能被分流30%。这将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损害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速度和成效。
四、国家关键战略资源的再定义与数据支撑
国家关键战略资源是指对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起决定性支撑作用的各类资源,具有不可或缺性、战略性和稀缺性等特点。
在能源方面,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5%,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程度极高。能源是现代工业和社会运转的动力源泉,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使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面临诸多风险,如价格波动、供应中断等。
稀土资源方面,中国供应全球90%的重稀土,60%的轻稀土,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据资源成为新的关键战略资源。 IDC数据显示,中国跨境数据流规模达每年16.6ZB,目前对国际通道存在中度依赖。在数字时代,数据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资源的掌控对于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港口资源上,全球前50大港口中中国运营28个,区域控制力较强。港口作为连接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节点,承担着货物运输和物流集散的重任,对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训练需消耗巨量战略资源。例如,根据史丹福大学AI指数报告,训练GPT-5消耗的电力相当于50万家庭年用电量,这凸显了算力资源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算力已成为与能源、数据等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五、掌控战略资源的创新策略:技术与制度双突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战略资源挑战,中国需要采取创新策略,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实现突破。
在智能监管革命方面,建立「战略资源数字孪生平台」,接入全球8500个关键节点实时数据,包括港口、矿山、输油管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风险,如在2024年通过该平台提前7天预警红海航运危机,减少损失12亿美元。这一平台能够实时监控战略资源的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大大提高了战略资源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替代网络构建上,积极开发北极航道,2024年通航期已达75天,运输成本比苏伊士航线低25%,这一数据来自俄罗斯北极物流局。北极航道的开发为中国提供了一条新的贸易运输通道,降低了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增强了贸易运输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同时,中欧陆海快线2025年货运量突破80万TEU,时效比海运快12天,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出这条线路在提升运输效率方面的优势,有助于中国拓展与欧洲的贸易合作。
规则重构行动也至关重要。推动金砖国家建立「战略资源应急协调机制」,设立500亿美元联合储备基金,这是2024年金砖峰会的提案。通过这一机制,金砖国家可以在战略资源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资源供应危机和价格波动。此外,在WTO框架下发起「关键基础设施非军事化」倡议,参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限制港口等设施的军事化使用,维护国际公平公正的贸易和运输环境。
在技术卡脖子突破上,中国在稀土提纯技术方面已实现0.1ppm超高纯稀土量产,打破美日0.5ppm的技术壁垒,这一成果来自包头稀土研究院。在能源区块链领域,国家电网搭建的「绿链」平台使新能源交易效率提升40倍,这是2024年全球区块链峰会的案例。这些技术突破有助于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领域掌握更多主动权,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六、历史经验与未来预判
历史经验往往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2016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被中远收购后,欧盟紧急出台《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机制》。此次重大港口出售事件影响巨大,或将催生新版「全球战略资产保护协定」。这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于关键战略资源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国际规则和协定来规范战略资源的交易和控制。
从未来趋势推演,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70%的关键港口将被三大资本集团控制。面对这一趋势,中国需在2027年前完成「三纵三横」自主港口网络布局,即渤海湾─南海、印度洋─红海、北极─波罗的海。通过构建自主港口网络,中国能够增强在全球海运贸易中的话语权和控制力,降低因外部港口控制权变化带来的风险。
结论: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
此次重大港口出售事件标志着地缘博弈进入「资本化控制」新阶段。中国不能再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而应构建「三位一体」防御体系。在物理层,通过北极航道、中欧班列等新通道对冲海运风险,拓展贸易运输的多样性;在数字层,建立自主可控的全球物流数据链,掌握数据主动权,保障信息安全;在规则层,积极推动国际资源治理体系改革,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国家战略资源权益。唯有将战略资源掌控能力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从多方面提升战略资源掌控能力,方能在百年变局中筑牢安全底线,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