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之美丨小暑至,觅清凉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题:小暑至,觅清凉

  新华社记者古扎丽努尔、周心怡、唐紫宸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在夏日的热浪中,7月7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虽未达酷暑巅峰,却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蒸腾的热气催促着人们寻觅清凉之道,避暑消暑的智慧由此而生。

  古人解暑的方式多样,诗词中有诸多记载。“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描绘了古人享用冰镇果蔬的惬意;“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则道出了寻觅清凉之地的悠然。这些智慧历经岁月沉淀,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夏日生活,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催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解暑传统。

  清晨的上海市练塘镇水田里,茭农们弯腰在密密的绿叶丛中摸索,镰刀轻挥,“咔嚓”一声,饱满的茭白便落入身后的竹筐。茭白被称为“水中人参”,是当地消暑的天然珍品。“茭白清热解毒,可以清炒可以油焖,生吃更香甜,做法可多哩!”茭农钱老伯说。以当季水生时蔬入馔,是水乡人家应对暑湿的饮食智慧。

  上海练塘迎来茭白丰收季。新华社记者 周心怡 摄

  千里之外的宁夏南部,八方游客在六盘山寻得一方清凉。得益于高海拔与丰茂的植被,这里夏季平均气温仅18℃,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山脚下冶家村的特色民宿,游人如织。“随着气温持续攀升,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避暑。”巧媳妇庄园负责人冶三成介绍。漫步山间小道,微风拂面,送来沁人心脾的凉意,将炎炎酷暑隔绝于青山之外。

  游客在巧媳妇庄园凉亭内聊天、聚餐。(受访者供图)

  在素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吐鲁番,烈日炙烤大地。巷口的杏皮茶摊上,琥珀色的茶汤在铜锅中流转,这道特色饮品由杏干、葡萄干、红枣等干果精心熬制,再加入冰块,瞬间化作一杯酸甜沁凉、生津止渴的解暑佳品。“杏皮茶,凉快的杏皮茶!”叫卖声里,游客们排起长队,只为这一口化解“火洲”干燥酷热的滋味。

  从江南平原的时令馈赠,到西北高山的天然清凉,再到火洲盆地的特色茶饮,不同的“清凉之道”,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地域风情画,也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哲学。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记者田晓航、唐紫宸)7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中医专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头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难耐,养生防病应从“暑”和“湿”两方面着眼,注重益气生津、健脾祛湿。

  “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引发许多健康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昕说,小暑节气容易出现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同时,暑热最易耗气伤津,造成心血暗耗,导致血压波动、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因而这一时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暑邪易伤气阴,此时养生应以益气生津为首。”赵昕说,中医提倡酸甘化阴的饮食原则,通过食用酸味和甘味食物来滋养阴液,将乌梅、山楂、甘草等食材煮成的酸梅汤,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滋养阴液;另一方面,湿邪粘滞,易困脾胃,饮食还应注重健脾祛湿,可将薏米、绿豆、赤小豆一同煮汤食用。

  专家提示,夏季昼长夜短,人体阳气旺盛,宜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建议晚上11点左右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早起后进行伸懒腰、活动关节等简单伸展运动,有助于唤醒身体机能。

  “小暑期间入伏,此时贴敷三伏贴,借助旺盛阳气,可以起到通经络、温阳散寒、增强免疫等作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说,首次贴敷前应先试贴15分钟,无红肿痒痛再使用;成人贴敷控制在2至4小时,儿童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避免灼伤;孕妇、发热者、皮肤溃烂者、过敏者和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等人群禁用。此外,这一时节还可选择艾灸、拔罐、刮痧等常见冬病夏治方法调养身体。

炎炎夏日

运动热情不减

“三分练,七分吃”

针对不同运动目标

既要避免“清淡误区”

也要警惕补剂风险

运动科学专家给出了

夏季运动营养管理方案

在高温环境下

人体为调节体温

血液会更多地流向皮肤

皮肤血流量可增加50%

内脏血供减少30%至40%

这会显著降低消化酶活性

和胃肠道消化吸收效率

合理的进食时机和食物类型尤为重要

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猛建议

运动前3至4小时完成正餐

以确保食物有足够的时间被消化和吸收

选择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适量蛋白质

避免食用高纤维、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

运动后30至60分钟是补充营养的“黄金时间”

此时应优先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但由于高温环境下

胃肠道供血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建议选择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90分钟后再进食固体食物

↑AI生成图片

从减肥到增肌

针对不同运动目标人群

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赖钦豪

开出了特色“营养处方”

减肥人群需要的是

足量蛋白+适量碳水+低脂肪+高水分

特别提醒警惕运动后的“补偿心理”

“运动两小时,烧烤吃到撑”

会让减肥努力付诸东流

增肌人群夏季运动后

需抓住黄金30分钟营养窗口期

核心原则是

优质蛋白+快慢碳水组合+水电解质平衡

运动强度不同

营养需求优先级也不同

高强度运动后肌糖原耗尽

必须30分钟内补足碳水

否则将分解肌肉供能

碳水与蛋白质的比例应为3:1或4:1

也必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并额外补充抗氧化剂

如蓝莓和深色蔬菜

对抗氧化应激

↑AI生成图片

低强度运动重点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可少量补充蛋白质

无需额外高热量

避免抵消运动消耗

专家表示

理想的“高温运动恢复餐”需含4要素

水分电解质(如汤/电解质水)

优质蛋白(如瘦肉/豆制品)

复合碳水(如糙米/薯类)

抗氧化剂(如浆果/绿叶菜)

从“清淡陷阱”到补剂风险

专家提醒夏季运动饮食还需破解一些误区

夏季喝粥吃素会感觉减轻肠胃负担

但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蛋白质缺乏

出现“越运动越虚弱”的现象

要在“清淡饮食”与“营养密度”之间找到平衡

应先从观念上正确定义“清淡”

少油、少盐、忌辛辣

而非无荤食

建议升级主食

——用杂粮粥替代白粥

荤素搭配

——“211饮食法”

即每餐2拳素菜+1拳荤菜+1拳主食

减少额外热量

——用蒸煮代替煎炸

用蒜醋调味代替高盐酱料

这样既能保持饮食相对清淡

又能确保营养全面均衡

↑AI生成图片

此外专家建议

夏季需慎用两类补剂

一是咖啡因类

如氮泵、咖啡

高温下服用会加剧脱水、升高核心体温

增加中暑风险

二是左旋肉碱

高温下会加剧代谢负担

而电解质补剂、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粉

则相对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补剂服用后都需额外补水300至500毫升

运动科学正在丰富“夏练三伏”的传统内涵

在这个汗水与热情交织的季节

让科学饮食成为运动表现背后的助力

记者:谷训